疼痛不是身体的“实况转播”:你的痛觉,其实是大脑的“安全警报”

我们都经历过疼痛:不小心切到手指的刺痛、运动后的肌肉痠痛、或是突如其来的头痛。在大多数人的直觉里,「疼痛」就等于「身体受伤了」。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推论,但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事情远比这复杂得多。



疼痛,其实是大脑发出的警报
Part.1
让我们先了解疼痛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可以把疼痛想象成一个高度精密的「身体警报系统」,专门负责监控身体的安全。
我们来简单理解一下疼痛的步骤:

-
侦测:
当我们的身体某处(例如脚趾)受到潜在或实际的伤害(例如踢到桌脚),该处的「伤害感受器」会被激活,进而感到疼痛。 -
传递:
讯号像电流一样,通过神经纤维,迅速传递到你的脊髓,再往上送到大脑。 -
解读与决策:
这是疼痛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大脑接收到讯号后,会综合分析来自各方的信息,包括: -
A. 当下的情境(我们身处的环境安全吗?我们需要逃跑吗?)
-
B. 你的情绪(我们当下很紧张、害怕吗?还是很放松?)
-
C. 过去的经验(我们以前有过类似的伤吗?)
-
D. 视觉等其他感官(我们看到流血了吗?或是看到身体变形吗?)
-
产生痛觉:
大脑评估所有信息后,如果认为「这有威胁!需要注意!」,它才会最终「发布」痛觉。我们会瞬间感觉到:「啊!我的脚趾好痛!」
这个过程说明了:疼痛是由大脑「制造」出来的一种主观感觉,目的是保护我们的身体,让我们采取行动避免产生伤害(比如把脚缩回来、休息或就医)。

打破迷思:疼痛 ≠ 损伤,损伤也不一定疼痛
Part.2
从前面的步骤理解了疼痛是「大脑的决策」后,我们就能明白两个核心观念:
1. 有损伤,不一定会痛
例如:
-
A. 战场上的士兵可能身负重伤却浑然不觉,因为在生死关头,大脑认为「活下去」比「处理伤口」更重要,于是暂时关闭了痛觉。
-
B. 激烈的体育比赛中,运动员可能扭伤了脚踝却继续比赛,直到赛后才感到剧痛。这是因为当下肾上腺素飙升,大脑专注于比赛,降低了痛的优先级。
2. 有疼痛,不一定有组织损伤
例如:
-
A. 「幻肢痛」是最极端的例子。患者已被截肢,却仍能清晰地感觉到来自已不存在肢体的剧痛。这证明疼痛可以完全由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与实际的身体结构无关。
-
B. 慢性下腰痛的患者,常常在影像检查(如MRI)上找不到任何能解释其剧烈疼痛的结构性问题。
-
C. 功能性的膝盖痛患者,常常无法从任何影像学的检查发现问题,因为问题非常可能是因为肌肉紧张、肌力不足、关节受限等等功能性原因造成。

影响疼痛的隐形推手
Part.3
理解了上述的核心概念后,我们进一步来介绍许多影响疼痛的因素,这些因素都会显著地调节我们对疼痛的感觉:
1. 情绪与心理状态:
-
A. 压力与焦虑:当你感到压力大、焦虑时,大脑的「威胁侦测系统」会变得高度敏感,更容易将普通讯号解读为疼痛,加剧你的痛感。
-
B. 恐惧:对疼痛的恐惧(「这个动作会不会很痛?」)会让大脑提前进入警戒状态,从而放大实际的疼痛感受。
-
C. 忧郁:忧郁会影响大脑中的神经传导物质(如血清素、正肾上腺素),这些物质正好也负责调节疼痛,因此忧郁常与慢性疼痛共存。
2. 过往的经验与记忆:
大脑是个优秀的学习机器。如果你过去某次弯腰搬东西导致了严重背痛,大脑就会将「弯腰」和「剧痛」连结起来。下次你准备弯腰时,即使背部结构已完全康复,大脑仍可能基于过往的「不良纪录」而发出疼痛讯号作为警告。
3. 生活状态与物质:
-
A. 酒精:短期内,酒精有麻醉效果,可能暂时镇痛。但长期过量饮酒会损害周边神经,导致「周边神经病变」,产生麻木、刺痛或灼痛感。此外,宿醉时的头痛也与酒精引起的脱水、血管扩张有关。
-
B. 睡眠:睡眠不足会降低疼痛阈值,让你对疼痛更敏感。
-
C. 社交与支持: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会加重疼痛;反之,亲友的关心与理解能有效缓解疼痛。

我该怎么办?疼痛就医指南与自我管理
Part.4
面对疼痛,正确的态度和行动至关重要。
第一步:判断何时该就医
-
A. 急性、剧烈的疼痛:特别是突如其来、无法解释的剧痛(如胸口痛、剧烈腹痛),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征兆,应立即就医。
-
B. 伴随其他危险信号的疼痛:如发烧、无力、麻木、大小便失禁、体重莫名减轻等。
-
C. 持续不退的疼痛:疼痛持续超过预期的组织愈合时间(通常是3到6个月),即转为「慢性疼痛」,需要积极处理。
第二步:我该看哪一科?
-
不确定原因:先看全科。全科医师能做初步评估、诊断,并帮你转介到合适的专科。
-
已知原因的急性损伤:如扭伤、骨折、刀伤,看骨科、运动医学科、康复科或急诊。
-
神经相关的疼痛:如刺痛、灼痛、麻痛,象是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看神经内科或疼痛科。
-
慢性疼痛、复杂性疼痛:疼痛科是专门处理各种急慢性疼痛的科别,会采用药物、介入性治疗(如神经阻断)、复健等多模式治疗。
-
与情绪压力高度相关的疼痛:如果检查都正常,但疼痛依旧,寻求精神科(身心科)或临床心理师的协助至关重要。他们能提供药物、认知行为治疗等,从根源调整大脑的疼痛调节系统。
第三步:你可以做的自我管理
-
保持活动:在专业指导下,温和且渐进地活动身体。害怕活动而完全休息,反而会让大脑更加坚信「身体是脆弱的」,加剧疼痛。
-
管理压力与情绪:学习管理情绪以及释放压力的技巧,例如正念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放松技巧,都能有效安抚过度敏感的神经系统。
-
认知教育:就如前文所说,我们需要明白「疼痛不等于你正在受伤」,减少对疼痛的恐惧,打破「疼痛-恐惧-逃避-更痛」的恶性循环。
-
建立健康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均衡饮食、维持社交,为大脑和身体提供最佳的复原环境。
结语:
疼痛是真实的,但它传达的讯息需要被正确解读。
疼痛不只是身体的警报,也是大脑对整体状况的评估报告。
当我们学会将疼痛视为一个复杂的「身心」事件,而不仅仅是「组织损伤」的信号时,我们就掌握了缓解疼痛、重掌生活的主动权。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我们所有人面对疼痛的第一步。
记住,理解疼痛,才更能有效缓解疼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上海优复康复医学门诊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