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珺医生:骨科界的变革者,多元化医疗的先行者
欢迎杨珺医生加入我们的优复医疗团队,作为骨科领域的专家,他为我们的大家庭增添了新的活力。杨医生来自武汉,并在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深造,拥有扎实的学术背景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除了专业上的成就,杨医生还是一名热情的曼联球迷。他的业余生活同样丰富多彩,热爱体育锻炼,享受音乐与书籍带来的乐趣,同时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尤其擅长利用无人机捕捉独特的视角。
作者 / Lauren 医生 / 杨珺
UP Medical
Q1
您的履历非常丰富。您能告诉我们,在加入优复之前,您的工作经历吗?
我是2002年高考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就读临床医学专业,2007年至2012年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脊柱外科专家倪斌教授。
2012年博士毕业以后留在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工作,我在长征医院读研和工作的期间,通过门诊/手术等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特别针对脊柱退变/畸形/创伤等疾病建立了自己的诊疗思路,同时紧跟学术前沿发展,发表多篇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著,并拥有4项国内发明专利。
在2015年,我以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CAOS)与北美脊柱协会(NASS)联合培养fellow的身份,获得了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参访学习的机会。UCSF作为国际知名的医学教育和研究机构,为他在脊柱外科领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了宝贵平台。
在此期间,我不仅深入参与了UCSF脊柱中心的日常诊疗活动,还积极参加了由该中心组织的各种国际会议和研讨会。这些活动使我能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脊柱外科专家交流,了解并掌握了最新的脊柱外科技术和治疗理念。特别是对于复杂的脊柱畸形矫正、脊柱肿瘤切除以及微创脊柱手术技术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此外,我还利用UCSF丰富的科研资源,参与了多个关于脊柱疾病的临床研究项目,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科研基础。通过与UCSF的研究团队合作,我在脊柱生物力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回国后继续开展高水平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赴美学习的经历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也为我在国内外脊柱外科领域赢得了更高的声誉。回国后,我将所学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了所在科室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为我国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19年我离开军队和长征医院,加入了一家知名骨科线上教育平台,我当时被它领先的理念所吸引,担任骨科互联网医院西北中心负责人,开展手术/门诊以及互联网远程医疗服务,在更为广阔的医疗市场上开拓了视野,除了临床工作之外,也在医疗管理以及互联网医疗技术方向上学习了不少知识。
2022年我在金华联济医院担任副院长,在医院期间继续手术/门诊的医疗工作,并且兼顾医院的运营/医疗管理等工作。在这期间我接触到了运动康复这一个对我来说新的领域,因为我个人的兴趣,我将重要的精力放在了组建运动康复科方面,并且在运动康复学科的发展上做出了主要贡献,也为自己在这一学科的认知上打下了基础。
Q2
您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您的一些专业领域吗?
我的专业是脊柱外科,脊柱外科的诊疗疾病主要包括脊柱退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脊柱畸形(脊柱侧弯/颈胸腰椎先天畸形/上颈椎畸形等)、脊柱损伤(颈胸腰椎骨折、脱位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颈肩腰腿痛以及脊髓/马尾神经受压迫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等。脊柱外科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脊柱椎体、关节以及周围椎间盘、韧带、血管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脊髓/马尾神经)对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的影响。
Q3
您是如何决定走上这条职业道路的?
我在青年时代,出于对军人的崇拜和对人体结构的好奇,选择了考军医大学,其实那个时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是基于一种原始冲动的机缘巧合进入了军队、进入了医学这个行业。后来职业道路的发展,有三个分水岭。
第一个分水岭是在读研的时候选择了骨科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
因为在长征医院实习期间,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在骨科急诊室,骨科急诊可能是整个医院最繁忙的部门,在急诊室我碰见了很多有趣的病例,见到了湿性坏疽,见到了脱套伤,见到了寰椎爆裂骨折,见到了各种车祸伤、刀砍伤,每一个病例后面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这就像一个社会的大染缸,让还在学生时代的我感受到了做一名骨科医生的乐趣,那时我便决意将骨科作为我未来的职业方向。
第二个分水岭是脱掉军装,完成一名军人向普通老百姓的转变。
我是一个兴趣爱好相当广泛的人,在长征医院,我们站在医疗行业的顶端,虽然接触了大量的病例,然而对于整个医疗系统来说,我还只是管中窥豹而已,我想去见识更广阔的领域,去通过不一样的视界了解到更多的方向,所以我接手了互联网医疗技术、医疗管理、市场开拓、医院运营等等之前没有机会涉足的工作,这些经经历也对我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维度,让我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去看待医疗工作中的许多问题。
第三个分水岭是将运动康复作为我未来职业生涯的前进方向。
在长征医院,我见过了最复杂的病例和手术,在西北,我见过了三级医疗机构具体展开的情况,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作为外科医生,接诊过那么多的骨科患者,其实真正需要手术干预患者占比是非常少数的,对于更多没有达到手术指征的患者,我们外科医生到底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们?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那些需要手术的患者身上,而从影像学表现上不需要手术治疗却忍受着病痛的患者,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们,静养/口服消炎止痛药等等治疗措施,似乎变成了“应付”患者的一种手段。
Q4
这些不同且关键的时刻是如何引导你加入优复的?
带着这种疑问,由于机缘巧合我在浙江接触到了运动康复行业,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主动训练的重要性,知道了物理因子治疗的疗效,了解了整脊学的前沿发展。这些治疗方式和学科,是外科医生的培训体系中难以涉足的。于是我开始参访上海杭州成功的医疗机构,在医院内组建运动康复科,和PT/中医治疗师在一起工作,组成一个院内MDT小组,接诊了不少运动损伤/慢性颈肩腰腿痛/脊柱侧弯等的患者,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这样的经历解决之前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也成为我决定加入优复医疗这个骨科/运动康复行业领军平台的原动力。
Q5
以您的经验和接诊过的各种类型的患者来看,您认为患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和患者的接触,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获取患者信任的过程。医学是一门有着深奥机理的自然学科,对于疾病的探索是我们医生追求的永恒主题,疾病的诊断、治疗,随着对疾病认知的不断深入,也在不断更新。另外,疾病本身和患者的本体感受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我们骨科接触最多的肌骨疼痛,每个个体对疼痛的感知程度都不尽相同。
所以患者病情的诊疗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于医生来说,我们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患者的具体情况,以便做出更精准的判断。这种医疗当中的不确定性,也造成了患者和医生之间的认知鸿沟。如何通过最平实的语言交流,让患者理解这种不确定性、理解医生的工作性质,达成共同面对、战胜疾病的共识,我认为这是我们在行医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如何去突破认知壁垒,关键还在于我们医生本身,去用同理心对待患者,这是我自己的感悟。我们尽可能地去把患者看作自己的亲人或是朋友,不仅仅去了解他们的疾病,还去了解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从这些细节去全面了解一个病人,我们便可以发掘他们病痛的诱因、他们情绪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等要素。和患者建立起这种彼此信任的关系,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让患者真正理解疾病的诊疗过程和医生的工作本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上海优复康复医学门诊部